近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就2020年底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目標任務做出重點部署。時間緊、任務重,各地需加緊謀劃、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按期完成預期目標。
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融入鄉村振興一盤棋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期農村發展指明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為加快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解決農業農村突出環境問題做出重點部署。
《行動計劃》貫徹落實上述文件部署要求,明確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各地應把握機遇,乘借鄉村振興的強勁東風,將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志性戰役,作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和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融合在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統籌推進,整合資金和力量,充分發揮農村生態資源優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統一。
明確主要目標和舉措,聚焦重點精準發力
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工作基礎薄弱、各地差異較大,涉及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影響面廣、問題復雜?!缎袆佑媱潯敷w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密圍繞解決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農業面源污染尚未有效遏制、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體制不健全三大突出問題,立足當前,兼顧長遠,抓關鍵、破瓶頸,提出“一保、兩治、三減、四提升”的行動目標,明確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養殖業污染防治、種植業污染防控、農村環境監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重點任務。
《行動計劃》針對我國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污染量大面廣的特點,明確重點治理區域和對象: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以千噸萬人(供水人口在1萬人或日供水1000噸以上)飲用水水源為重點,開展調查評估、保護區劃定和環境風險排查工作。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對東中西部地區不同基礎和條件分別提出治理目標要求,并以南水北調東線中線水源地及其輸水沿線、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環渤海區域及水質需改善的控制單元范圍內的村莊為優先整治范圍。養殖業污染防治強調南方水網地區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開展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種植業污染防治方面,秸稈禁燒工作以東北地區為重點,農膜回收利用在河北、遼寧、山東、河南、甘肅等農膜使用量較高省份重點推進,農業節水在東北、西北、黃淮海等重點區域推進,而化肥、農藥控制則對鄱陽湖和洞庭湖周邊地區提出更高要求。
樹立底線思維,以環境監管助力綠色發展,實現污染標本兼治
我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普遍規模較小、布局分散,生產經營方式粗放,呈現以面源為主的污染特征,污染責任主體難以明確,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和工業重點源環境管理體系和治污模式。而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本原因是農用化學品投入量過高、廢棄物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實現污染源頭減量是遏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徑。
當前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一要樹立底線思維,嚴守生態紅線管控,嚴格環境監管。以縣為單位,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嚴格畜禽養殖環境監管,依法科學劃定水產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將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納入重點污染源管理,依法依規執行環評和排污許可制度,防止區域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性開發活動。二要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四化”,即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種養結合,發展節水農業,加快養殖業標準化和生態化改造,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農作物病蟲害通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提高畜禽糞污、秸稈和農膜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讓監督與指導、治理與發展有機統一,以規范農業生產經營行為促進污染治理,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因地制宜做好實施方案,重點補齊短板,也要敢于突破
打好攻堅戰,前期謀劃很關鍵。由于各地自然環境、村莊分布、經濟發展水平和工作基礎條件參差不齊,《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的具體落實,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組織實施,絕不能照搬照抄、照本宣科。省級政府應科學編制實施方案,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以改善本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治理本地區農業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為目標,重點對主要由農業面源污染造成水質超標的水體控制單元等環境問題突出區域的具體目標和主要任務作出規劃,明確重點區域、重點對象,采取有效措施,以點帶面,推進整體改善,完成國家既定的硬目標、硬任務。
根據各地基礎,有條件的地區在滿足國家基本目標要求上,在治理方式方法上應敢于嘗試和突破,如在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和模式、推動種植業和養殖業產業模式生態化,以及創新環境監管手段等方面進一步探索,打造凸顯當地特色的范式版本,豐富和完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體系,為深化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奠定良好基石。
強化組織領導和管理機制建設,發揮好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是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須高度重視,堅持政府主導作用,強化組織領導。自“十九大”國家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以來,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進一步理順,相關部門職責更加清晰。在國家層面,《行動計劃》結合部門職責分工,明確農業農村部牽頭負責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農業污染源頭減量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環境部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實施統一監督指導。
當前,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大多數縣級政府財政薄弱,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污染治理能力亟待強化。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不僅僅是對農村地區提出污染治理任務要求,而是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發揮區域帶動和城市支持作用?!缎袆佑媱潯芬笸晟浦醒虢y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提出由省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加快治理本地區農業農村突出問題;不僅強化縣級主體責任,也對市級、鄉鎮和農村基層組織提出責任要求,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建立城鄉融合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二是加強村民自治,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同時也是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直接受益者,應當履行污染治理的責任與義務。以往,一些地區過度強調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的公共屬性,政府大包大攬、農民靠邊站,出現管理與實際脫節、治理效果不符合農民期盼、設施運行管護難以持續等問題。攻堅戰必須通過強化基層黨建,抓好環保宣傳教育工作,讓村民明白為什么要開展污染治理;以村規民約加強對農民的環保責任約束,建立農戶參與垃圾分類、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直接受益機制,讓村民明白污染治理是必須履行的責任,并關系其切身利益;通過村委會組織農民參與環境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維護,依托農業基層技術服務隊伍指導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讓村民知道如何參與污染治理。通過宣傳、督促、激勵和幫扶,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與政府共同努力建設和守護美麗田園。
三是培育市場主體,鼓勵第三方治理和社會資本參與。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口結構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問題凸顯,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污染治理缺乏人力和資金投入。急需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吸引第三方治理企業、農民合作社參與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專業化、社會化程度。
同時,針對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項目投資回報率低的特點,從3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地方為主、中央適當補助的政府投入體系,地方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經費渠道;二是采取城鄉統籌、整縣打包、建運一體等方式,優化項目運作方式,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扶持政策,解決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項目融資難的問題;三是完善經濟政策,建立有機肥使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激勵扶持政策,探索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農戶繳費制度,提高市場主體積極性,實現可持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