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共有680個自然村(43100戶),其中重點、特色村為220個。昆山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大膽創新、積極轉換建管機制,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統一建設管理、統一運行”的建管模式,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6%以上,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水環境。
2015年底,累計完成290多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受益農戶2.9萬多戶。2016年投入2.12億元,完成15個重點村、特色村和51個一般村的治理工作,完成19個村的已建設施完善改造和2個撤并鄉鎮12公里的污水管道建設。2017年投入3.5億元,完成17個村已建設施的完善改造和3個撤并鄉鎮5公里的污水管網建設。
2016至2018年,累計完成429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重點村、特色村全覆蓋,圓滿完成省、蘇州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昆山市組建“農水辦”,強化責任考核,將農村污水治理列入市政府年度實事工程,并與相關責任單位簽訂責任書,構建市、鎮、村、建設單位和運行維護單位責任體系;學習先進經驗,結合昆山實際,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工藝技術:結合全市污水信息框架,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管理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智能遙感”、云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監理數字化服務網絡和監控平臺,構建“三層架構”的農村污水監控展示體系等。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組建“農水辦”,從規劃、環保、水務、農辦、水務集團抽調骨干組成專班集中辦公。強化責任考核,農村污水治理列入市政府年度實事工程,并與相關責任單位簽訂責任書,構建市、鎮、村、建設單位和運行維護單位責任體系。
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市政府每年度實事工程,與區鎮、水務集團(建設單位)簽訂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標責任書,層層明確責任與目標,構建市、鎮、村、建設單位以及專業運維單位的五方責任體系,并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年度目標千分考核,構建起了全市上下一心、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監管,長效管理。制訂《昆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管理考核辦法》,建立“五位一體”管理體系,即市、鎮、村、運管單位及第三方運行單位五方責任主體,對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情況、運行狀況、進出水水質進行考核,向市委、市政府定期通報考核情況,并將考核結果與以獎代補資金撥付掛鉤(每月先撥付70%,其余30%根據考核結果,按質付費),確保處理設施持續長效發揮作用。
設立市級農污運管中心,明確農污設施和管網運維養護全部由市水務集團統一負責,為全市建成運行的323個農村污水處理獨立設施建立“一站一檔”健康檔案,真正做到有檔可查,有的放矢。制定《昆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管理考核辦法》,建立蘇州市、昆山市、水務集團、鎮、村“五位一體”考核體系,構建“監管、運管、責任、協管、服務”的監管框架,各級主體職責明確,責任到位,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閉環化管理。
(三)統籌規劃,分類實施。制定《2015-2017年昆山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赴常熟、浙江、無錫等地實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結合昆山實際,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工藝技術:對能接管的優先接管;對農戶相對集中的重點村、特色村采取建獨立設施運行處理;對一般村采取生化法+人工濕地模式處理;對農戶相對較少的自然村通過化糞池、氧化溝進行分散式處理。
(四)建設平臺,在線監控。昆山市建設四個區域運行維護中心、一個市級總監控平臺的水質在線監測。結合全市污水信息框架,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管理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智能遙感”、云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數字化服務網絡和監控平臺,構建“三層架構”的農村污水監控展示體系(第一層:運行監控總平臺,第二層:運維分中心平臺,第三層獨立設施站點控制系統),實現全市農村污水設施站點信息實時上傳和水質在線監測,切實有效地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信息保障,更好的實現管理和應用高效化。
(五)加大投入,落實資金。市財政除了承擔全市農村污水
治理建設資金外,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用于全市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安排2000萬元專項用于全市農村污水設施的完善改造工程,安排40萬元考核經費專項用于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配合主管部門監督考核。區鎮作為屬地責任主體,安排專項維修資金,專門用于其他村莊建設過程中的管網維修保護。
(六)規范程序,嚴格質量控制。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隱蔽性大,項目施工注重質量管控,一方面,將所有項目納入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對建設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管控;另一方面,嚴格執行原材料質量控制,不符合標準的一律禁用,從源頭保障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