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縣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源頭、浙皖贛三省交界處,縣域總面積2236.61平方公里。開化縣下轄8鎮6鄉,255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人,9.04萬戶農戶。目前,除去6個準備移民村,全縣行政村污水治理設施實現了全覆蓋。
2017年,全縣新增農村污水處理終端100個,累計建成農村污水處理終端785個,集鎮農村污水管網1822.17公里,覆蓋255個行政村,受益戶數7.9萬戶,污水處理量1.10萬噸/天,出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全縣所有集鎮污水處理站及已建成的685個農村污水終端全部納入第三方專業運維。
2018年,開化縣為鞏固治理成效,確保出水水質持續向好,進一步完善了專項規劃;進一步健全了管護機制,實施“區長”“站長”管理模式;進一步強化保障,做到人財物全面落實;形成開化“54321”運維模式,即五位一體、四級督查、三全到位、二長負責、一項專規。目前已累計建成農村污水處理終端825個,受益戶數9.6萬余戶。所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全部移交第三方運維,移交運維率100%。2018年,開化縣出境水有效監測天數364天,Ⅰ類水質149天,Ⅱ類水質214天,Ⅲ類水質1天,Ⅱ類水質以上占99.7%,與上年同期相比,Ⅰ類天數增加47天,增加12.9個百分點,Ⅱ類天數減少45天,減少12.4個百分點,Ⅲ類天數減少2天,減少0.5個百分點,Ⅰ、Ⅱ類水質總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5個百分點。
二、主要經驗和做法
開化縣加強頂層設計,高壓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學布點,高標建設,污水處理全覆蓋;因地制宜,確定治污模式;統一運行維護,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運維工作有序開展。
(一)加強頂層設計,形成“開化”模式。建立縣集鎮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分析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及時進行協調解決。按照《開化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開化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計劃》,貫徹“多規合一”理念,編制了《開化縣中心城區排水專項規劃》、《開化縣集鎮排水專項規劃》等規劃,與縣域總體規劃實現無縫銜接,以規劃引領治水設施建設。組織召開農村污水運維專題培訓會,每月組織召開各鄉鎮及運維公司協調會、推進會,解決運維工作實際問題,確保問題解決落在實處。
開化縣實行設計、建設、運維“一體化”。始終堅持科學治水,請技術力量扎實的浙江省環科院對污水設施進行設計、建設、運維,形成以“開化模式”為樣板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過程解決方案,確保各已建污水設施有效運行。
(二)強化監督,高壓落實責任。制定《開化縣集鎮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實施辦法》、《開化縣集鎮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工作考核辦法(試行)》、《開化縣集鎮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報”,確保運維責任的落實,并結合“五水共治”將每月考核納入年終考核,直接與年終考評及運維獎補掛鉤。每個鄉鎮、運維辦、運維公司設立舉報電話,并對問題整改實行跟蹤,實時監督運維工作人員運維及問題修復情況。
(三)科學布點,因地制宜治水。開化縣農村污水排放具有點多、面廣、量小、分散等特點,選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時,充分考慮農村經濟基礎、所處地理位置和農民管理水平等因素,確定村域自建區域處理模式、村域自建聯戶型處理兩種治污模式,治理工藝上選擇自充氧生物濾床、厭氧+復合人工濕地和厭氧+人工濕地,實現了因地制宜、投資低、運行費用少、維護管理簡便的效果。
(四)統一運維,科技監管。完善農村污水治理第三方運維機制,統一運行維護,將所有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包括管網)與集鎮設施一并打包給運維公司,嚴格“按照半小時服務圈”要求配備人員、車輛等。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縣級考核辦法,并配合省、市做好《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和導則(標準)的編制工作。
主管部門建立農村污水運維監管平臺,加強運維響應,增裝具備上傳數據功能的流量計和運行狀況監控系統,實現了農村污水終端運維情況的在線監管;運維公司建立運維管理平臺,運維人員實行打卡簽到、運維車輛實行GPS定位,推動運維工作有序開展。治理終端納入運維率達到100%,實現實時掌握治理終端運行狀況和水質監測數據。
(五)加強培訓,宣傳普及。開展技術培訓,健全技術保障,全縣每年組織召開農村污水運行維護專題培訓會、鄉鎮每季度組織召開運維管理人員協調會、推進會,運維公司每月組織運行維護技術人員召開技能學習會。
加強污水治理知識宣傳普及,解讀宣傳農村污水處理政策,積極爭取群眾的支持參與,形成社會重視、群眾參與、共同推進的污水治理局面;將生活污水治理納入了所有行政村的《村規民約》,增強農戶自覺參與污水治理的意識;加強違規查處,對于違規處理污水、破壞治理設施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確保污水治理規范和治理設施正常運行。